微信掃碼

  • 13955145691
  • 0551-66396626

    最新發表

    企業信息

      13955145691

      安徽古皖木制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

      合肥市瑤海區三十頭鎮窦崗康城生态園

      1362932269@qq.com

    安徽參忠木雕與創意融合

    作者:參忠木雕 日期:2022-03-24 點擊:1719
    一鍵分享

    縮小版的金絲楠木逍遙閣、等比例的紫光檀木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安徽木雕,曆史悠久,自漢代起,安徽木雕就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制作水平。安徽木雕日前新推出一系列的木雕文創産品,傳統的手工藝與創意融合,讓非遺傳統文化更接地氣。

    采用傳統古建築榫卯結構   上萬個零部件相(xiàng)互拼接

    逍遙閣,安徽地标建築。安徽逍遙閣,建于明代萬曆十三年(1585),因是(shì)安徽府學的魁星樓,名爲逍遙閣。“安徽府學文廟建築,已陸續圮毀,現(xiàn)在僅餘逍遙閣,閣高24.25米。”安徽木雕廠告訴記者,逍遙閣爲磚木結構建築,底層四面辟有拱門,與街道相(xiàng)通,閣的第二三兩層,四周虛窗,皆可輸轉。

    建築不僅是(shì)技術,而且是(shì)一種藝術。安徽的逍遙閣是(shì)安徽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建築。“因此我們選擇了制作逍遙閣爲基礎的木建築模型。”安徽七彩楠木藝術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安徽參忠木雕廠說,爲了能完美展現(xiàn)逍遙閣的精美細膩,在制作前他們曾到逍遙閣進行了仔細實際測量,按照1:40比例進行制作,整體比例精準,做工細膩。

    “我們從鬥拱隔窗都采用了傳統古建築的榫卯結構制作,上萬個零部件相(xiàng)互拼接,不少都是(shì)用鑷子一點點沾粘而成的。”安徽參忠木雕廠介紹,這一金絲楠木逍遙閣閣高60厘米,散發出陣陣香味。“未來我們還會對安徽一系列的地标建築進行設計,在家中就能體會到安徽古建築的精妙。”

    采用紫光檀還原M249機槍  長1.2米,部分零部件可拆卸

    對于很多人來說,兒時擁有一把木制手槍是(shì)夢想之一。

    但(dàn)是(shì)你見(jiàn)過1:1等比例制作出來的木槍嗎(ma)?在漆器廠,一把由紫光檀制作而成的木槍呈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

    安徽參忠木雕廠介紹,這把由紫光檀打造的長度爲1.2米的木槍完全一比一還原了M249機槍,整把槍由近千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大部分零部件在組裝後,已經用膠水固定,另外還有部分零部件可以自由拆卸。“其中槍杆是(shì)實心木的。”

    “整把槍的零部件制作完成之後,用不同的砂紙(zhǐ)進行了打磨抛光,并打上了蠟,所以在光線(xiàn)下很有光澤。”安徽參忠木雕廠告訴記者,由于紫光檀呈現(xiàn)出黑色木色,所以,整體會有鋼材的效果。

    據了解,這把槍設計制作共花費(fèi)了木雕工人近一年的時間。安徽參忠木雕廠告訴記者,整個制作時間不算特别長,但(dàn)是(shì)前期的設計以及各種資料的搜集加上去(qù)就将近一年了。

    記者注意到,槍杆摸上去(qù)非常光滑,有着鋼材的質感,槍的側面還做出一小塊網格狀,另外在扣闆的上端的一塊拇指大小的小闆子由制作者磨成了隻有一毫米左右的厚度,輕輕扳動會彈動,就像一塊小鋼闆。爲了體現(xiàn)真實感,槍身還用皮革制作了子彈帶,上面有序地裝着由紫光檀制作的子彈。

    爲何采用紫光檀制作這把槍?對此,安徽參忠木雕廠表示,紫光檀密度高,不容易開裂,而且比較細膩,能夠呈現(xiàn)出鋼材的整體質感。不過,這把槍的槍管制作成了實心的,所以槍隻能當作工藝品放(fàng)在家中欣賞。“正值中國人民解放(fàng)軍建軍89周年,也是(shì)獻禮之作。”

    文創讓非遺更接地氣

    業内人士告訴記者,安徽的木雕技藝曆經發展,到清代已經是(shì)全國木雕的重要産區之一。據清宮檔案記載,清廷木雕寶座、禦案、龍床和生活家具多爲安徽進貢。但(dàn)清末民初,安徽木雕也逐漸萎縮,木雕藝人所剩無幾。直到20世紀60年代,安徽才又(yòu)恢複了木雕生産。

    “相(xiàng)比較于傳統的金絲楠木雕,作爲省級非遺的安徽的木雕應與創意結合起來,讓木雕更具有"煙火(huǒ)氣",更接地氣。”安徽參忠木雕廠說,他們選擇制作金絲楠木逍遙閣在于逍遙閣積蓄了安徽的文化,彰顯出了文化安徽的曆史底蘊,同時逍遙閣也是(shì)如今的安徽的一座地标性建築。而制作木槍是(shì)把脈市場,契合當下一些消費(fèi)群體的興趣。此外,他們還設計出了金絲楠木文房四寶、金絲楠木枕等一系列木雕文創産品。

    “安徽這座城市具有着巨大的文化财富,安徽非遺項目多姿多彩,讓它們走進百姓生活,讓人覺得創意并不遙遠,創意就在身邊,也是(shì)對非遺的繼承與創新的過程。”孫衛華說。